末伏赋
王林栓
伏者,藏也,避炎阳也。《周书》载“伏以顺时”,《礼记》言 “夏祭曰伏”,此乃先民敬天法地之常。末伏居三伏之末,承炎夏之烈,启金秋之凉,为时序转捩之纲。观其俗:食面以养气,晒书以驱虫,祭神以祈年,皆中华先民顺天应物之智光。传此节者,非独记寒暑之变,实乃续“天人合一”之文脉;习此俗者,可明时序有常,可悟民胞物与,故今承遗韵于千载,犹见《月令》星辉;振木铎于九皋,如闻《豳风》蛩唱。
末伏之史者,文化之流芳也。《大戴礼记》云:“三伏者,庚金伏藏之日也。”夏至三庚为初伏,四庚为中伏,立秋后初庚为末伏,此历算之精,肇自轩皇。汉时伏日赐肉,《汉书》记“伏日,诏赐从官肉,朔独割其半”,显君臣相洽之祥;唐时伏日休沐,《唐六典》载“伏日并废务,许士民宴乐”,见朝野同乐之昌;宋时末伏食饼,苏轼有“末伏逢秋,饼饵家家酿”之叹,呈市井熙攘之象。历代相沿,伏日之仪渐成体系:阖门避暑则亲情浓,晒曝典籍则文脉长,祭饯暑神则敬天彰。此非琐碎之礼,乃先民敬时、爱人、重道之哲思,凝于时序,世代传扬。
展开剩余60%末伏之景者,生态之昭彰也。《诗经》曰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 流火者,心宿西翔,暑气渐藏。此时禾黍灌浆,《农政全书》载 “末伏稻穗初满,需水盈而不涝”,见稼穑之忙;蝉鸣渐稀,非力竭也,知时序之改;萤火犹明,非恋暑也,惜光阴之殇。朝有露痕沾草,暮有凉风入窗,午间骄阳尚烈,子夜已觉清霜。田夫荷锄,趁凉耘田,谓“末伏耘田,一亩多收三石粮”;渔翁撒网,观水知鱼,曰“伏尽水凉,鱼肥入舱满船装”。草木蓄力待实,鸟兽储粮备荒。是以田畴黍稷垂珠,恰应《豳风》之咏;陂塘菱芡浮香,暗合《楚辞》之章。此诚造化之丹青,实为炎黄之祯祥。
末伏之启者,少年之竞强也。《周易》曰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观末伏则知自然有常,逆之则损:若暑时滥伐,必致秋枯;若伏日竭泽,终无冬渔仓。故“尊重自然”,当法末伏“收敛”之性,护草木之昌;“保护自然”,当惜末伏“蓄养”之机,保水土之良;“敬畏自然”,当敬伏日“循环”之道,守永续之方。壮哉!为美丽中国植鸿基,为华夏复兴铸栋梁:见禾苗之实,悟“一分耕耘”之理;观蝉萤之逝,明“时不我待”之警;感凉热之变,融“平衡为要”之方。嗟乎!观末伏之将尽,知大块之有信,宜振袂而起,若鹏徙南冥;蓄力而发,似羿射九阳。赞曰:
末伏辉光,山河焕章,
典谟垂训,斯文炳扬。
少年振翼,家国担当,
不负韶华,复兴梦翔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王林栓:
中国红色诗人
中国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
中华诗词学会会员
郑州诗词学会副会长
郑州市青少年诗书画学会会长
发布于:河南省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